辛鸣:切实发挥好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
日前,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就应急管理部组建这一话题,解答了相关问题。组建应急管理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组建应急管理部,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环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在整个应急管理部的组建过程中,党的领导须臾不可缺少,必须将这条原则落实到部门组建的全过程、全时段、全方位,真正把这三个“全”做到了,才能交出一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集中统一,是我们党的领导的优势所在,是一个最大的优势。在打造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制方面,我们也应该秉承这个重要原则。我们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要科学设计相关体制机制,对相关政策、措施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和安排,甚至对每个部门、每个人员,都要有针对性的要求和安排,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日前,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就应急管理部组建这一话题,解答了相关问题。
组建应急管理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记者:根据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组建应急管理部。如何评价这一大动作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
辛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好,都是宏大的系统工程,组建应急管理部就是其中的关键环节、重要组成部分。组建这个部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类接触的自然领域越来越广泛,改造自然的力度越来越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度发展,客观上导致各种各样突发性的灾害事件时有发生,有时还呈现频率加快的特征。大多数时候,这些突发事件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危害后果也容易衍生、放大。从主观上说,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特别是对基本的安全、健康保障的期盼。此外,人民群众对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越来越关注,如果突发事件没有得到及时处置,或处理得不够好,会极大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甚至还可能因此衍生社会性事件。所以,我们需要有这么一个部门,能针对各种各样(包括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突发事件,进行提前防范和应对处置。中共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应急管理部,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正如以上所说,突发事件的发生机理是复杂的,如果仅仅依靠某个部门、某个机构,从某个专业领域的角度去应对处置,往往会力不从心,很难做到统筹安排资源,实现全面有效应对。组建应急管理部,就是要建立一个权威、高效的平台,实现预防、应对、善后等事宜的统一处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样是一个宏大的制度体系,要求我们从各个层面,包括各种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比如政府组成机构等,不断进行发展和完善。应急管理部的组建,正好在突发事件应对这样一个事关民生的重要方面补上了关键一环。这也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国家治理、创新政府管理、行使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权力的很重要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组建应急管理部,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其实就是体现了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初衷,也符合让同一类事件归同一个部门来统筹的原则。当然,只有真正做到令行禁止、运转高效,应急管理工作才能保持高效的执行力,这也是社会各界对应急管理部的期待。
党的领导须臾不可缺少,必须将这条原则落实到部门组建的全过程、全时段、全方位
记者:根据安排,应急管理部将整合13个方面的职责。各地也将自上而下推进应急管理资源的整合。在机构改革实质性落实和推进阶段,为何要强调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辛鸣: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一再证明,什么地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得好,我们就可以取得成功;什么时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得好,我们就会取得胜利。这既是我们几十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对治国理政规律的一种深刻认识。
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应急管理部的组建,党的政治领导须臾不可缺少,还必须强调加强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这次应急管理部的组建,整合了13个方面的职责,实事求是地讲,相关的工作量、工作难度,在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可以说是最大、最艰巨的一个。这些不同的部门、机构,依据不同的行政法规,各自的体制机制不同,甚至运行发展理念也不同。要把这些部门、机构的人力、资源真正有效整合起来,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这个过程中,党的领导是不可或缺的,不但如此,加强党的领导还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
我们要充分加强党的思想领导,就是要通过加强党的领导,使各原有组成机构、单位及其人员,还有应急管理部各新设部门、人员,明白我们的改革目标、初衷、方向是什么,从而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组建应急管理部,要服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大局,服务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从而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才可能把握好大局,思考应急管理部组建后应该怎么办、应该做什么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党的领导,才可能谋大局,才可能引领各原有机构、原有人员按照大局要求,做到令行禁止,做到同心同德。
我们还要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应急管理部是一个全新的部门,可以说,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需要实行一系列新政策、新制度。如何保证这些新政策、新制度的科学性?原则就是,看新政策、新制度符不符合改革的要求,能不能反映人民的意愿。在这方面,我们依然要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并依托现行的、行之有效的各类意见征求、反馈机制,把政策制定出来,并通过党的各级各类组织,把它很好地贯彻落实下去。
总之,在整个应急管理部的组建过程中,党的领导须臾不可缺少,必须将这条原则落实到部门组建的全过程、全时段、全方位,真正把这三个“全”做到了,才能交出一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得天独厚优势
记者: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打造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在这方面,如何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
辛鸣:新的应急管理体制的组建、运行,需要有一套好的体制机制予以保障。应急管理工作将来做得好与坏,与我们能否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密切相关。什么才是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内容有很多,要求也很多,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这个体制和机制能否管用、适用?一项制度好不好,不仅要看它在理论上能不能说得通,还要看它在实践中能不能行得通,能不能取得好效果。
从应急管理的工作模式和特点来看,实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并不断予以加强,是尤为重要的,而且是重中之重。我们当前所面对的应急管理形势和问题极其复杂,需要协调各个部门统一应对,需要调用各种资源。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枢系统,没有一个集中统一高效的体制,来保障运行,那么应急管理工作就有可能出问题,比如出现九龙不治水等。集中统一,是我们党的领导的优势所在。在打造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制方面,我们也应该秉承这个很重要的原则。我们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打造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这个过程中,坚持集中统一原则,其实就是要通过及时有效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也是检验我们这个体制好与坏的标准。只有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我们才能实现这么多资源、力量的协同配合,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机构精简,而是一种结构性改革。什么叫结构性改革?就是该减的,要坚决减掉;但是该增加的,一定要增加起来。可以说,应急管理部的组建,就是这次结构性机构改革的重要一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此提出了客观要求,需要有这么一个部门。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确实是这届中央政府部门中相对庞大的一个,倒不是说人员数量多,而是说应急管理部所肩负的任务是极其繁重,涉及的行业领域前所未有的宽广。要保证工作忙而不乱、有序高效,靠什么?靠集中统一。这应该成为应急管理部将来正式运行的一个基本原则。
职责整合中要讲究科学性和党员觉悟
记者:此次组建应急管理部,将整合13个方面的职责,整合涉及的人员和力量很庞大,如何保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辛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2个方面来理解,或者说从2个方面来加以解决。
一是要讲究科学性。这次应急管理部的组建,涉及职能之多、部门之多、人员之多、事务之多、头绪之多,可以说是空前的。单纯从技术层面讲,整合职能、部门、队伍,确实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把它整合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次组建应急管理部,不是我们过去各个职能部门的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组建,让职能融合起来,融为一体,发挥更大的效力。在这个过程中,要科学设计相关体制机制,对相关政策、措施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和安排,甚至对每个部门、每个人员,都要有针对性的要求和安排,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这方面要讲科学性,要讲规律性。
二是要讲党员觉悟。加入应急管理部的人员,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或者受到党组织教育、培养多年。加入应急管理部之前,这些人员在不同的部门、领域工作多年,有不同的工作经历,职务、身份也不一样。那么,在新的部门组建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升迁进退的问题,内设部门之间的职能也存在过渡情况,总之,会出现一些很具体的问题。对个人来讲,这些问题确实是问题,但如果站在政治高度,这些问题又不应该成为问题。每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自举手宣誓的那一天起,就是要为人民服务的,就是党和人民的一块砖,就是一颗服从大局安排的螺丝钉。这颗螺丝钉过去可能在消防、地震部门,但今天来了应急管理部,就要做到令行禁止。这应该成为一种政治觉悟、大局意识。有了这种觉悟、意识,应急管理工作才会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实现有作为、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