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消防博物馆:从山顶洞人到VR体验
在北京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多数安全馆都总体面积不大,还有的由防空洞改造而来,地上只露出一块牌子。所以,当1月12日记者来到中国消防博物馆时,一下子被这里巨大的规模震撼了:该馆总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地下和地上加起来一共四层。一层是序厅和临时展厅,二层、三层分别是展示消防历史的古代厅和近现代厅,地下二层是以安全体验为主的防火防灾体验馆。
自2011年11月8日建馆至今,该馆每年都有8万名左右的游客参观,2017年一共迎来了9.2万名游客。
从古至今,讲述火的历史
古代厅和近现代厅的消防历史展览是按照朝代划分的,展出了从远古到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消防观念、消防组织、消防法制、消防科技等。
顺着斜坡式楼梯走到二层,就到了古代厅。
伴随着“呜呜呜”的声音,可以看到左手边的倾斜式巨大屏幕上“刮”着凛冽寒风,夹带着雪花“呼啸而来”,记者不由得感到一丝寒意。周遭奇形怪状的岩石,让记者俨然置身于山洞中。昏暗的环境中,一团“火”噼里啪啦地燃烧着。3个山顶洞人围绕在篝火旁,1个在钻木,1个在抱柴,1个拿着细细的弯钩。
原来,这是远古时期“钻木取火”的复原场景,讲述的是火的起源。立体的音效、3D画面和逼真的山顶洞人雕塑,让记者头一次感觉自己和古人类这么“接近”,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他们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火因何而起。
记者右手边的玻璃柜里躺着一块来自旧石器时代的北京周口店遗址的灰烬层化石,它证明了50万年前人类便懂得了如何用火。旁边的柜子里摆着一根粗圆的木头,上面有一个个发黑的小洞,挨着它的是几根细小的木棍,这些是远古时期海南人使用的钻木取火工具。
半坡遗址复原场景展示区展示了远古时期房屋的样式及这时人们用火的方式。因为没有采取什么消防措施和人们防火意识淡薄,建筑又是由木头、茅草等易燃材料搭建的,因此火灾成了当时人类遭遇的最大灾祸。
接下来,每个展区都用文字、图片、实物和复原场景相结合的展示方式,生动讲述不同时代的典型火灾和消防特点等,并用饼状图和柱状图列出不同时代火灾原因和火灾场所的统计数据,让人一目了然。
随着朝代的更替,人们对于火灾的认识逐渐深入。展览通过展示书籍、书信、工具等,讲述了不同朝代的消防观念、消防管理和消防组织等。如《周易》中最早出现“防患于未然”的思想,东汉时期的井栏陶器上的“东井灭火”图案展示了中国最早的消防队员形象,以多媒体方式模拟了中国历史上首支官办灭火军队——宋朝的“潜火军兵”灭火的场景,以模型方式展出了明朝用绝缘材料建成的“无梁殿”,以直接搭建的方式复原了清朝的“天津乐安水会会所”,无论是建筑风格、牌匾还是里面陈设的水龙、铁网等消防灭火工具,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古代厅走出来,记者来到位于三层的近现代厅。这里收藏和陈列着消火栓、消防警察制服徽章、消防器材、汶川地震救援装备等,反映了近现代的防灭火思想、机构、技术等。
最令记者印象深刻的就是汶川地震救援的多媒体复原场景。昏黄的灯光下,数名消防队员带着搜救犬在废墟中寻找生命的迹象……这一场景中的人和物都是由石膏雕塑而成的,逼真形象。背景的屏幕上播放着地震现场和救援画面,布局在房顶的多处音响形成环绕立体声,让参观者深受触动。
“我们请了当时国内最好的公司设计、布展,采用了国际最新的展陈技术。”中国消防博物馆陈列策划部的参谋王冰说,“而且我们还在不断更新设备。”
记者看到,一层的序厅里摆放着新引进的消防体验屋等3套VR设备。虽然这些设备目前还在调试中,但却让记者对其充满期待。
亲身体验,场景生动逼真
15时,免费体验时间到了。人们从展馆的各个角落走出来,在防火防灾体验馆入口处排队等待入场。
该体验馆设计了建筑消防设施、火灾体验剧场、地震应急避险、地铁火灾疏散等多个互动体验项目。
“双休日这里根本排不上。今天是周五,人还少点。”带着4岁孩子来体验的王先生说道,“我是头一次体验,我儿子都来了十几次了,平时都是跟着他姥姥在工作日的时候来。”
解说员等人员凑到一定数量,就带领大家往位于地下的体验馆走去。
第一个体验项目是建筑消防设施。这个项目设置在一个大玻璃房内。当灯光开启时,记者看到里面有常见的办公桌椅、电脑等。背景声音响起,解说员介绍高层建筑内有哪些消防设施。他解说到哪个消防设施,灯光就打在哪儿。当解说到建筑内发生火灾时,玻璃房内突然冒起一团烟雾。然后解说员开始介绍消防喷淋设施的功用,设置在玻璃房上方的几个喷淋设施开始喷水,很快浇灭了“大火”。这个项目只需要游客全程站在玻璃房外观看,接下来的项目就刺激多了。
“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的人,不宜继续体验。”解说员向大家说明注意事项,然后引领大家走向火灾体验剧场。
所有人落座后,180度弧幕开始播放影片。这部模拟真人和真实场景的动画片讲述的是一起火灾:一家正在施工的宾馆紧邻加油站,由于施工人员不注意安全,导致电焊火星引燃了宾馆,进而导致加油站爆炸,最后消防人员赶来扑灭了大火。影片中的着火爆炸效果营造得十分逼真,在消防车灭火时还有水滴落在记者的脸上。
“我们接下来准备更新座椅,把影院升级为4D的,让观众的感受更真切。”王冰对记者说。
影片播放完,弧幕从中间向两边逐渐打开,影片中宾馆和加油站被烧毁后的惨状展示在人们眼前。解说员描述着火灾的可怕,突然紧急通知大家:“现在起火了,请大家捂住口鼻,弯腰从安全出口逃生!”
影院里顿时响起警报声,刚才还沉浸在遗憾情绪之中的记者,立刻紧张起来,起身跟随大家有序跑向安全出口。安全通道内烟雾四起,只能看到昏暗的红色灯光和显眼的安全指示标志。游客们一个跟着一个,弯腰逃离。
从安全出口跑出来后,几名游客终于松了口气,好像刚才真的经历了险情一样。
接下来的地震应急避险场面更逼真了。这次模拟的是一家酒吧。解说员引领大家走上台阶,分别坐在酒桶形状的凳子上。背景声音开始介绍地震基本常识和应急避险知识。
“我们先来感受一下3级地震的震感。”背景声音刚落,地面开始微微震动,吧台上的玻璃杯轻微地相互碰撞。
“我们再来感受一下5级地震的震感。”这时,坐在凳子上的身体被带动着震颤。伴随着紧急的背景音乐,吧台上的玻璃杯发出越来越大的碰撞声,接着是玻璃破碎声、电线短路声、门嘎吱响声,墙上的相框都被震歪了。
有意思的是,在这“危急”时刻,记者看到那名4岁的小朋友一脸淡定地坐在爸爸怀里。
体验完所有项目后,游客们继续参观。而那名4岁的小朋友则轻车熟路地拉着爸爸跑向一层的3台有触摸屏的设备,上面有“消防大作战”、“救火小英雄”、“消防冲冲冲”等游戏,每个他都会玩。
“这些游戏他玩了不知道多少遍了。每次从这里回家,他都给我和他妈妈讲消防逃生知识,还‘一是、二是’的,讲得有条有理。”王先生笑着说,“安全意识比我们都强,去商场他会马上给我们指消防标志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