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家庭安全应急演练实训基地启用,打造一站式安全教育平台—— “不光场馆开放,还要上门服务”
■本报记者 朱有祥
1月6日上午,青岛市家庭安全应急演练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安全基地)启用仪式在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举行。
当天,2个市民家庭代表为安全基地揭牌,青岛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和市妇联、市政府应急办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与100多个家庭一同参观了安全基地,并参与了现场活动。
面向妇女儿童开展安全应急自救自护教育
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副主任吴晓谦介绍说,安全基地针对现实生活中家庭安全的基本要求和常见安全隐患,面向妇女儿童开展安全应急自救自护教育,突出实训功能,通过现场参与式训练,助力参与者更好地学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自救方法,提高安全自护能力,打造一站式安全教育平台。
安全基地启用首日,在各展区内,来自青岛市南区实验小学的孩子和家长分组参加了“应急小课堂”安全知识问答互动活动,跟随专业安全辅导员学习了意外伤害应急包扎技能,参与了“童眼看应急”应急工具现场DIY制作竞赛,在专业教练指导下参与了户外应急拓展训练。
在参观体验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们参与了结绳训练、灭火器使用、“地震来了”等项目,不仅掌握了有关的安全知识,而且认识到了以训练为主的参观学习形式带来的好处。
每年受益人数可达8万人次
安全基地位于青岛市东海西路6号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以妇儿之家的一层及负一层场地为主,并涵盖中心户外场地。项目完全建成运营后,可满足日接待人数500人次的应急实训需求。
作为公益性项目,安全基地面向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家庭免费开放,系统开展安全应急自救培训和现场演练等工作。安全基地现有场地面积和空间有一定限制性,开放运行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单位时间内最多允许200人参与安全实训,每年受益人数可达到8万人次。
安全基地主要突出安全意识、知识学习、自救方法、自护能力四个方面的训练,提高基本安全标识认知能力、安全预防能力、紧急情况处置能力。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展示常用的安全标识、安全知识点;通过人机对话、现场交流实现学习功能;通过场景设置、设备控制和模拟操作展示安全自护的做法;通过现场训练演示、考核等方法收到教育和训练效果。
室内设计的内容包含自然灾害、火灾、交通、人防、食品安全、医疗、居家等领域的安全知识。
安全基地属于专业性场馆,对服务团队的要求较高,服务人员需具备应急自救等方面的安全培训资格,经过市场调研,将总体运行管理委托给青岛海丽应急安全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17年7月至今,安全基地已试运行近半年,面向学校、社区、家庭团队开放,接待各类实训团队近百个,接待总量达到1万余人次,并且组织了进学校、幼儿园的安全大篷车活动20余场次。安全基地正式启用后,将打造安全教育专业课程,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安全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微信、网站平台,促进安全教育的网络化建设。
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委派工作人员负责监管项目运行,参与基地项目各项工作的策划实施。
安全辅导员将适时走出去
吴晓谦介绍说,安全基地日常设置5名安全辅导员,遇到大团队则要安排10名安全辅导员负责现场引导、实训,按照功能分区划分实训服务区。日常参观实行区域责任制,集体参观实行带团负责制。实训团队分解为20人的小队,由安全辅导员带领进入不同的功能区同时开展实训,定时交换区域,提高效率。
安全基地实行现场人流量控制,各区域基本可实现环形无交叉流通。根据参与实训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训内容,不求一次性完整实训,可以一次只做几个功能区的实训,同时设置问题,引导二次实训、多次实训。
“不光场馆开放,还要上门服务。”吴晓谦介绍,安全基地将开展送服务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组织安全辅导员走出场馆,走进校园、社区,借助安全应急设施设备进行现场训练,扩大服务面。同时,定期组织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日、禁毒日及青岛市重大安全工作要求,及时策划组织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实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提升服务水平。